昆山市:社工站为社会治理创新添动力
今年以来,市民政局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扎实推动“党群同心共建慈善‘益平台’”书记项目落地见效。局党委书记切实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紧紧围绕打造党建服务载体、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的目标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社工站建设,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开展低保救助、养老服务、困境儿童关爱等领域的民生保障工作,使社工站成为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动力。
全力推动社工站落地生根
昆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推进基层社工站建设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制定出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昆山市基层社会工作站(室)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从市级层面明确了社工站建设的目标任务。
同时,充分发挥昆山市社工委的作用,召开社工站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切实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全面推动社工站建设落实落细。
此外,高标准打造了集资源链接、项目实施、组织培育、能力提升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亭林社工站示范点,并对社工站的场地设施、功能布局、标牌标识、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管理制度等进行统一规范。亭林社工站主要开展社会组织孵化培育、技术支持、资源链接、宣传推介、督导咨询等服务,并以个案和小组工作的方式为辖区特殊困难人群提供社会照顾、救助保护、心理疏导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不断夯实社工站建设基础
今年以来,局党委书记、局长陈鲁勇牵头抓总,各职能科室、单位分工负责,对全市15个区镇社工站、28个村(社区)社工室建设情况展开调研,并实行主要业务科室“包点到站”的推进工作机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统筹推进社工站建设,完善社工站功能。
陈鲁勇局长在调研中指出,要持续推进社工站(室)专业化提质增效。积极借鉴周边有经验地区,为昆山社工站(室)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搭建总体制度框架;要以社工站(室)建设为依托,结合长三角地区社工人才发展经验和昆山实际,加快制定《昆山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十四五”规划》;要发挥专业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不断加强社工站(室)自身规范建设、平台载体建设、品牌活动建设,进一步在提供专业服务、解决群众困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根据调研成果,市民政局精心筛选并梳理出两期《昆山市政社合作社会组织参考目录》,63家社会组织入选。通过深入盘点社工站与社会组织能够承接的服务资源清单,对接双方供需,实现“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目标,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搭建了合作平台。
此外,市民政局还策划了《大爱民政 社工同行——昆山社会工作发展历程》视频,充分借助各类媒介宣传社工站各项工作,为社工站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探索创新社工站发展路径
按照市级社会工作总站—区镇社会工作站—村(社区)社会工作室三级建设体系,将社工服务精细化开展至村(社区)层面。为了让社工站健康有序发展,市民政局制定了《社会工作站管理细则(暂行)》等“1+5”配套文件,编写印发了《昆山市基层社会工作站(室)建设运营“一本通”》,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社工站建设的服务内容、服务流程、评估体系和管理制度。同时,明确市民政局、区镇、承接机构三方职责,最大限度地提升发展效率。编制服务清单,聚焦社会救助、养老、儿童关爱保护、社区治理以及其他领域五大板块开展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社工站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才。截至目前,昆山市共有持证社工2013人,其中在村(社区)一线工作的有835人。2018年,昆山市政府出台《昆山高层次社会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评选出首批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4名,在全社会起到了激励作用。2020年,昆山市设立新联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开展社会工作沙龙及培训,为社会工作者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今年,又建立“昆山·长三角社会工作培训基地”,使社工人才培养不断深入。
转自:昆山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