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社会组织促进会每月简讯2022年第4期(总第15期)
4月12日,江苏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举办全省社会组织网上办事系统使用线上培训,本会秘书长郑天舒、副秘书长吴黎娟参训。培训贯彻“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要求,深化“一网通办”和“不见面”审批服务,大力推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全面规范新系统网上办理业务和操作流程。4月26日,秘书处全体工作人员参加由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处举办的年检填报线上业务培训,进一步掌握系统功能和填报要点,在按时保质完成本会年检基础上,提高指导社会组织做好年检工作能力。
4月14日,苏州市民政局发布《关于开展2022年度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的通知》,标志着一年一度的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正式启动。今年起将实行江苏省民政厅最新修订的等级评估标准,指标描述更具体、量化扣分更精准、评估要求更严格。在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处指导下,本会根据省标拟制适用于苏州社会组织的“操作版本”,积极筹备项目招投标等相关工作。吴江区、吴中区、姑苏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的社会组织等级评估项目正在对接中。
为更好地梳理成果、积累经验、相互借鉴,探索形成常态化、专业化、制度化的社会组织防疫抗疫响应机制和运行模式,本会启动了“社会组织抗疫优秀案例”申报推选工作。4月中旬,开展案例初筛和专家评审,于本月底推选出《担责有为,科学抗疫——乐仁乐助“知识再生产”显成效》等“十佳案例”、《居民核酸检测五项指南(5种语言版本)》等20个“优秀案例”和《“特”情支援——众合社工参与精神患者疫情防控工作案例》等26个“提名案例”。本会将适时发布、汇编成册、推广应用。
4月下旬,在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指导下,苏州市社会组织促进会、苏州市社会工作者协会、苏州市青年社会组织联合团工委、苏州市巾帼公益联盟、苏州工业园区社会创新发展中心等共同倡导实施“护苏有我·接力战疫”——苏州社会组织持续融入城乡社区联防联控行动计划,通过招募社会组织专业团队,缓解基层一线人手不足、身心疲惫等现实矛盾和问题,持续增强基层一线抗疫战斗力。截至目前,首批服务团队招募工作已经完成,35家社会组织、150余名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响应号召、报名参加。工业园区中新社工、姑苏区蝴蝶妈妈等社工机构牵头组织部分社会组织专业人员下沉街道、社区。苏州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全市民政部门广泛动员社会组织、慈善社工、志愿服务力量支援抗疫。自2月14日以来,全市96家乡镇(街道)社工站、1044家3A以上等级社会组织、68家慈善基金会参与率达到75%,投入人员超15万人次。全市130余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1600余名专业社工依托“五社联动”,为全市“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等特殊和弱势群体提供服务。
“2022‘益’起战‘疫’伙伴行”项目,是2021长三角社会组织协同发展(苏州)大会暨第二届江苏社会组织展示交流会的衍生公益项目。本着服务防疫大局,聚焦基层痛点难点,引入专业方法手段,解决居民急难愁盼,彰显公益补位补缺的功能作用,重点资助多年下沉基层一线,面向服务城乡社区、居民自治、纠纷调处、为老为小为残等特殊弱势群体,信誉良好、运作规范的社会组织,拟培育并形成一批可示范、可量化、可持续、可复制的优秀案例、创新做法和志愿服务团队,为夺取和巩固全民防疫抗疫胜利,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社区贡献智慧与力量。本项目于去年8月发起征集,共收到59个项目申报书。经第三方机构对项目初筛、评审、优化后,共有19个项目入选。截至4月底,本期项目组织筹备接近完成,个别项目优化提升,择期签约启动。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本会即着手汇编《苏州社会组织》抗疫专刊,设置了“党建领航”“本期聚焦”“动态扫描”“防疫指南”“‘益’起探讨”“政策园地”“专家论述”“他山之石”“公益行动”和“品牌示范”等十个栏目,包含一批国家和省市扶持社会组织纾困解难的政策文件、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的公益风采、疫情防控焦点问题探讨、社会组织优秀抗疫案例和创新做法等,全面展示苏州社会组织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投身疫情防控的责任担当和益行风采。
4月29日,本会秘书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专题学习贯彻全国、省市“两会精神”,深入研读2022年全国、江苏和苏州“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同时,组织观看市民政局社会组织党委下发的《惩前毖后》反腐视频片,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及关于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等内容,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建设,提升服务效能。结合专题学习会,认真研究和细化本会年度工作要点、重点项目和推进步骤,明确分工、责任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