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我市“慈善实体”“慈善空间”认定工作启动
为进一步做强做优慈善载体
满足群众多层次、个性化慈善服务需求
拓宽社会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渠道
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
我市创新启动“慈善实体”“慈善空间”认定工作
一起来了解下吧!
“慈善实体”“慈善空间”是什么?
“慈善实体”是指由慈善组织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个人兴办的公益性教育、医疗、养老、助残、文体等方面的机构和设施,为困境儿童、困难老人、罕见病患者、流动人口、受灾群众等特殊群体免费无偿提供医疗康复、照料护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社会融入、应急救援等慈善服务。
“慈善空间”是指将慈善捐赠、慈善帮扶、慈善宣传、志愿活动等一种或多种慈善元素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场景的场所空间。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场所空间:
● 基层社会工作站(室)、公益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创新发展中心、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社区综合服务场所;
● 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公园、音乐厅、影剧院、旅游景点等文化旅游场所;
● 学校、医院等教育医疗场所;
● 商业广场、连锁门店、企业单位等商业经营场所;
● 轨道交通、火车站、公交车站等公共交通场所;
● 其他场所。
工作目标
到2022年6月
认定20家“慈善实体”、30家“慈善空间”;
到2022年底
认定100家“慈善空间”;
到2023年底
认定50家“慈善实体”、500家“慈善空间”,探索开展“慈善实体”星级评定,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到2025年底
认定100家“慈善实体”,夯实慈善服务载体,建立以“‘慈善实体’为载体、特殊群体需求为导向、专业慈善服务为支撑、志愿社工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现代慈善服务体系;
认定1000家“慈善空间”,形成慈善元素丰富、慈善活动多样、群众参与便捷的“慈善空间”网络体系,打造“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现代慈善事业新格局。
如何认定?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慈善实体”“慈善空间”申报表
转自:苏州民政